7月2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農業銀行紀檢監察組發布中國農業銀行大連分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李傳文“雙開”通報。通報指出,李傳文“違規從事營利活動,以他人名義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此前,輿論關注的湖南省沅江市自然資源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龔秋桂,也存在“以他人名義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的問題。
梳理近期各地紀委監委查處的相關案例,黨員干部違規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的形式各異、手法不一,但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
有的投資入股,與他人合伙經商辦企業,違規從事營利活動獲利;
有的以權代錢,“無償”占有干股并收受分紅;
有的利用職權,以明顯低于市場價的方式獲取股份,實質是利益輸送;
更有甚者,把受賄款當本金,通過投資非上市公司,在“以錢生錢”的同時遮掩受賄所得、洗白贓款。
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九十四條規定,違反有關規定擁有非上市公司(企業)的股份或者證券,是違反黨的廉潔紀律的行為。
這些黨員干部“相中”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隱蔽”。與上市公司等具備較完備且嚴格的信息披露機制相比,非上市公司一般沒有信息披露的義務,其股權關系、經營情況等透明度較低,公眾知曉度不高,技術上存在很大操作空間。一些別有用心的黨員干部就是利用非上市公司股權關系隱匿性強的特點,通過違規持股獲取不正當利益。值得警惕的是,李傳文、龔秋桂等還處心積慮,以親友或他人名義代為持股,為的就是給違規違紀行為再披上一層偽裝,以躲避監督的探頭。
應對違紀手法的隱匿升級,關鍵在于找準監督對象與非上市公司的“關聯”。股份的價值關系持有者的經濟利益,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由他人代持,持有者與該公司或其顯名股東間一定存在某種關系,存在分紅、轉讓等利益往來情形。紙終究包不住火。盯住監督對象八小時內外的交際交往,循著利益的脈絡排查梳理,這些隱秘的角落必將暴露在陽光之下。